
二孩夫妻生四胞胎向社會求助有錯嗎
聲明:該文章來自(極目新聞)版權由原作者所有,K2OS渲染引擎提供網頁加速服務。
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
從溫馨的四口之家,擴容到熱鬧的八口之家。廣東夫妻生完二孩又喜提四胞胎,8月28日,這樣一則新聞沖上熱搜。
據深圳廣播電視臺第一現場報道,8月23日,產婦李女士在深圳成功誕下四胞胎,一家人既開心又壓力大。父親陳先生介紹說,四胞胎出生前,家里已經有兩個女兒,現在妻子需要放棄工作照顧孩子,家庭經濟重擔全落在了他的肩頭。他接受采訪時稱,目前,四胞胎需要在重癥監(jiān)護室治療一個月,預計需要20萬元費用。雖然后期可在戶籍所在地社保報銷費用的80%,但眼前這20萬元怎么都拿不出。“我是一個打工族,收入方面比較微薄,真的是沒辦法了,希望社會提供幫助?!?/p>
孩子父親的這番話,引發(fā)了輿論的軒然大波,不少網友對他開口向社會求助的行為感到不滿,認為他在妻子懷四胞胎時,就應充分預計到可能面臨的經濟壓力,既然選擇將孩子生下來,就應該自己承擔起養(yǎng)育之責,向社會“伸手”顯得不負責任。更有網友猜測,他已經有兩個女兒,卻不顧家庭情況還要繼續(xù)追“四胞胎”,就是想要個兒子,本質上是“重男輕女”,不值得同情。
盡管陳先生之后接受采訪時表示,在懷孕時,他和妻子就知道四胞胎是女孩,并不是因為重男輕女才要孩子。但網友依然不買賬,一方面,不少網友指出,既然陳先生后期可以報銷大部分醫(yī)藥費,那么就應該通過借款渡過難關,而不是伸手向社會要;另一方面,我國禁止進行非醫(yī)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別,他稱孩子出生前就已知道性別的說法,也引發(fā)了更多質疑,恐怕還需要進一步的解釋說明。
父母憐子,珍惜生命,是人類本能的情感,但養(yǎng)孩子光靠愛還不夠。一個普通家庭生下四胞胎,壓力是可想而知的。孩子父親在媒體面前表達出的求助愿望,可能是出于一時的情急與焦慮,并非深思熟慮的結果。在巨大的經濟壓力面前,任何人都可能感到無力與迷茫。他并未公開募捐渠道,也未強行要求社會援助,只是在那一刻,作為父親,他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困境與無助。輿論確實沒必要過于激烈地批評,給他施加更大的壓力。畢竟,向社會求助只是他個人意愿的表達,但是否真的有人出手相助,還是出自于每個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。
雖然國家多年來一直在宣傳“生孩子是家事也是國事”,但生育壓力更多的仍是由個體家庭在承擔。中國人講究“一人做事一人當”,向別人、向社會伸手,會被視為“丟人”“偷懶”。不少人在潛意識里,其實都有“經濟條件不好就別生孩子了”“窮人生孩子就是害了孩子”這樣極端的想法,所以,這位父親的求助之舉更會在輿論的推搡之中,顯得“大錯特錯”。
如此洶涌的網絡批評,其實源自多種復雜的情緒混合。這位父親所表現出的,對生育多胞胎過于輕率,缺乏準備的態(tài)度,觸動了許多人對于自身經歷或周圍現象的共鳴。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(fā)展,就業(yè)壓力增大、生育費用和養(yǎng)育成本增加、社會生育支持體系弱化等因素疊加,年輕人對于婚育的觀念發(fā)生了很大的變化,比起生育的迫切,更多人會更重視養(yǎng)育的質量。不少人看著這位父親,會聯(lián)想起自己小時候,由于經濟條件不佳而未能獲得足夠家庭關懷的經歷,進而將這些負面感受投射在此事件上。這些批評表面上是針對陳先生求助的行為,實際上還是在宣泄對于生育成本高昂、生育支持體系不夠完善的不滿。
但仔細想想,一個人在感到困難無助的時候,懷著一線希望,向社會發(fā)出求助信號,真的是如此巨大的錯誤嗎?只要他提供的信息是真實的,沒有欺騙和隱瞞,沒有違背社會道德原則,那么,求助也不過是為了尋找一條解決困難的路徑而已,這條路走不走得通,不好說,但總不能說,連試著走一下都不行。當然,求助并不意味著可以無限制地向社會索取,而是要在合理范圍內,通過正當渠道尋求幫助。
鼓勵生育已成為政策共識,但政策的落地需要具體措施的跟進。對于多胞胎家庭而言,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經濟壓力,還有養(yǎng)育、教育等多方面的挑戰(zhàn)。要倡導全社會形成更為健康積極的生育觀,就不能將生育多胎的壓力只視為個體家庭自己的事,而要切實減輕育兒家庭的經濟負擔,建立健全的援助機制,為真正需要幫助的家庭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持。
當前,當地婦聯(lián)、社區(qū)等機構組織已開始采取行動,為該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,之后或許還可以探索更多類似“助學貸款”的公益援助模式,幫助多胞胎家庭應對眼前的經濟壓力,解決燃眉之急。
每個孩子都是社會的未來和希望,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與愛護,孩子已經來到這個世界,我們應該讓他們感受到更多溫暖和關愛。對于4胞胎家庭而言,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援助,更是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。少一些批判,多一些關心,為孩子創(chuàng)造一個更加溫暖美好的成長環(huán)境,相信是我們共同的心愿和目標。也只有在一個個具體的事件中,讓個體家庭切實感受到政策福利和社會支持,才能讓有生育意愿的適齡人群“生得起”“養(yǎng)得好”,營造對多孩家庭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會氛圍。
(來源:極目新聞)
[超站]友情鏈接:
四季很好,只要有你,文娛排行榜:https://www.yaopaiming.com/
關注數據與安全,洞悉企業(yè)級服務市場:https://www.ijiandao.com/
- 1 看總書記關心的清潔能源這樣發(fā)電 7903932
- 2 以總理:絕不會有巴勒斯坦國 等著瞧 7809056
- 3 始祖鳥“惹火” 安踏“惹禍” 7712781
- 4 長春航空展這些“首次”不要錯過 7618966
- 5 持槍空降兵在孩子前一動不敢動 7521052
- 6 浙江大學教授被留置 持股市值31億 7425608
- 7 內蒙古一地集中采集男性居民血樣 7328762
- 8 安踏市值蒸發(fā)125億港元 7236705
- 9 柯克追悼會 狙擊手站樓頂向民眾揮手 7138326
- 10 風王“樺加沙”體型超整個廣東省 7043952